top of page
baf foundation LOGO-03.png

老屋保存匠藝再生-跨域協作瑞工薪傳計畫

作家相片: Bio-architecture FormosanaBio-architecture Formosana

▍緣起

瑞芳高工建築科退休的廖逢春老師,是早年瑞芳當地建築教育的重要推手,曾投入金瓜石重要的文化資產「十三層遺址」興建工程,後轉任瑞芳高工建築科深耕技職教育對地方貢獻卓著。後人緬懷先生提攜學子,曾特別捐助「廖逢春技藝獎學金」獎助瑞工學生,並結合九典基金會,推廣建築匠藝技術,深具鼓舞瑞工子弟認真向學技藝求精的意義。


廖逢春老師故居位居瑞芳高工旁,構造為傳統的街屋型老屋,保持著濃濃的傳統技藝手蹟,具有傳統街屋建築構造特色。本計畫提供瑞芳高工專業技術特色課程,作為學生傳統建築匠藝及修復技術的學習機會,同時透過課程擴及青年學子對於瑞芳歷史街區的關注,認識地方老屋的人文歷史,以及文化資產保存與再生的教育學習,帶動同學社會服務參與推廣。


▍設計概念

課程融入傳統建築修復技術、保存再生教育的教學與實作練習;透過實務教學,使文化資產保存獲得教育傳習的機會,薪傳於年輕的新世代,並對環境永續議題作出正面的回應。


本計畫結合多方資源,包含中國科技大學、老屋屋主廖先生、九典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鋼成營造有限公司、瑞芳高工。於111年8月至112年7月開設為期一學年的二門課程,以瑞芳高工建築、室內設計、空間測繪三科同學為主,採授課與實作專題結合方式執行,培養學生20~40人。


▍課程目標

ž 建立老屋保存技藝的教育合作機制

ž 建立修復技藝內容紀錄檔案

ž 培育高工學生基本能力與再深化的意願


▍執行成果/課程提供(期中報告)


ž老屋保存的文化意義:由張震鐘老師授課,說明此計畫保存之意義、授課與實作專題的執行方式及上課內容。


ž老屋數位空間AR擴增實境實作:由李至軒老師授課,帶領同學運用電腦製作動態虛擬影像,並連動手機,在使用手機照相功能拍攝虛擬影像之圖片時,即可於手機上觀看電腦所製作之動態影像。


ž老屋匠藝技術實作:由孫啟榕老師授課,說明日治時期官舍建築改建為文山會館規劃設計過程,從學校校長舊宿舍的原始現況開始,至基地整理,至人物訪談,至歷史背景,至最後修復完成之心路歷程。


ž數位測量技術:由楊文斌老師授課,說明掃描技術實例,建立三維檔案並輸入軟體中加以保存,並介紹各測量工具之測量距離和密度質量,以及介紹空拍機之操作過程和建立室內三維影像之製作過程。


ž老屋調查技術:由溫峻瑋老師授課,說明老屋保存之價值和目的,及利用3D雷射掃描紀錄並製作相關圖面,觀察損壞之情況並進行測繪,並陳述文化資產保存之流程,古蹟和歷史建築之修復調查,相關歷史及資料來源之蒐集方式。


ž老屋構造材料鑑定調查:由毛一祥老師授課,說明古蹟結構之安全評估技術,安全監測系統建置服務計畫、台北市自來水公司大屯配水池邊坡安全監測和台電蘭陽發電廠廠區沉陷安全監測等相關經歷介紹。


實地參訪:至瑞三鑛業整煤廠實地參訪,由於整煤場與本計畫內涵息息相關,且鄰近於瑞芳高工,而整煤廠是文化資產保存再利用修復之重要實例,且現場有眾多具有價值並可保存之機具及構造,讓學生能更了解保存及再利用之觀念、修復技術。然後帶領同學前往本計畫之老屋標的現場,進行基地現況會勘調查。


ž專題討論:由瑞芳高工與中科大教師同指導,以3人一組為原則,自選題目,經教師同意後執行;於學期末進行成果發表。





Comentários


  • BIOLOGO-04
  • Facebook
  • Instagram
  • 黑色的YouTube圖標

財團法人九典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 BaF Foundation

Mail : arch@bioarch.com.tw​  Tel : (02) 2592 3535

Copyright © 2022 BAF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